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,也是解决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”、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。
图为:合阳县移民(脱贫)搬迁集中安置点皇甫庄小区一角
在脱贫攻坚战中,合阳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拔根之策,按照集中化、城镇化、社区化、可就业的思路,坚持党政同抓、规划引领、集中安置、全面配套,累计投资3.9亿元,建成以万众幸福苑为引领的8个集中安置社区,规模搬迁1133户4580人,从源头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。合阳县也先后荣获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,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优秀单位,市级脱贫攻坚先进单位。
三室两厅的房间格局,120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具、家电一应俱全。自从彭双明一家6口搬到合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的万众幸福苑后,他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家的感觉、幸福的滋味。
图为:产业园务工
“万众幸福苑环境好、社区服务也好,许多城里人都羡慕呢!”近日,面对记者问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感受,他满脸笑容地说,“以前沟深坡陡路远,有时候想出去买个东西都不方便,遇到刮风下雨就很危险。如果到冬天下雪,路封了,就出不了门。遇到老人生病,再着急都没办法。现在小区对面是医院,孙女在小区门口上幼儿园,儿子在外搞装修,我在城里的自来水厂打零工,每天能赚100多元。”
彭双明家中6口人,以前居住在城关街道办大元头村,家中有两口窑洞,其中一口已塌方,2间厦房也是破旧不堪,母亲程春莲脑梗,妻子又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栓塞等疾病。该村距离合阳县城约30公里,属地质灾害易发区,也是煤矿塌陷区,道路崎岖、沟壑纵横,能耕种的土地都是坡地、沟地,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。
树挪死,人挪活。彭双明一家深切感受到,搬出“穷窝”天地宽。
图为:产业分红
“以前我就想搬迁,可是没有能力。现在靠着易地扶贫搬迁,我只花了1万元就直接住进了县城。现在愿望实现了,党的政策真好!”彭双明的妻子雷青叶笑着说,“一到下午,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坐在凉亭里闲谈,放了学的孩子能在广场上玩耍,我们也能经常观看下乡电影,而且运动器材也多,随时都能锻炼,真好!”
贫困群众幸福生活的背后,是合阳全县上下万众一心、夜以继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的坚定决心。
从2017年开始,合阳县围绕全域旅游、新型城镇化、美丽乡村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移民搬迁“五位一体”目标,结合群众意愿,在工业园区、农业园区以及人口聚集区的城镇周边选址,确定了集中化、城镇化、社区化、可就业的搬迁方式,统筹规划8个集中安置点。各安置点成立了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服务机构,负责搬迁群众日常事务的办理,有序、有效衔接了低保、医疗、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,使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、新生活。
其中,县城建设的万众幸福苑安置小区,搬迁安置867户3765人,是合阳县脱贫攻坚“双百双十”计划的主要工程,也是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“双示范”工程。其周围配套建设有凤凰路小学、第四初中、第二高中、少年宫、第二人民医院、奥体中心、客运中心和九龙公园、渭北植物园等基础生活设施,内部配建了幼儿园、社区卫生室、文化活动室、多功能厅等公共服务设施,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,让昔日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、煤矿塌陷区的贫困群众,踏踏实实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体面的新生活。
“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,是‘八个一批’中任务最繁重、根治最彻底、功效最长远的脱贫措施。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,我们深切体会到,设施配套是基础,要让群众真正在新的家园扎下根,后续扶持是关键。必须就近配套解决群众的就业、就医、就学、养老以及精神文化生活,确保稳定脱贫有保障,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后顾无忧。”合阳县移民搬迁办公室主任党挺感慨地说。
按照先业后搬、有业安置的思路,合阳县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。加大苏陕合作力度,按照“公司+园区+移民搬迁+贫困户”的产业扶贫模式,在城区打造2000亩的丰阜现代农业产业园,并与万众幸福苑867户搬迁群众签订帮扶协议,确保户均一亩产业田,实现了家家有土地、年年有分红。
图为:彭双明的新家
配套建设工业产业扶贫园。在县城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清华紫荆产业示范园,招引陕西飞磁电子元件厂、食品厂、建材厂等企业进驻,带动贫困户200余人就业,人均工资达到3000元左右;同时,开发保障性就业岗位。城区、园区、安置小区物业公司劳务用人优先搬迁群众,落实环卫、园林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,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问题;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,鼓励自主创业,达到产业、创业、就业“三业”并举,产、城、人充分融合,搬迁群众稳步脱贫。
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”彭双明指着万众幸福苑广场红星造型上雕刻的几个大字说,自从搬迁到小区,看到这句话后,他就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,时刻鼓励自己。
原来收入靠在地里刨,搬迁后主要靠务工。因为懂水电,彭双明在移民搬迁帮扶同志的介绍下,在自来水厂打零工,一个月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。彭双明说:“现在不愁吃、不愁穿,又住进了城里,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,只要人勤快,就能致富奔小康。”
彭双明的儿子彭辉经人社部门技能培训后,在省城务工,每月工资3600元,再加上土地经营收益,每年还能享受苏陕协作和国企合力团产业分红,家庭收入明显增加。
“儿媳也参加了技能培训,因为孙子太小要照顾,暂时还上不了班,等儿媳也赚钱了,生活就更好了。”彭双明一家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!
岁月如歌,春华秋实。今天,万众幸福苑已成为集就业创业、教育医疗、文化娱乐、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城市社区。在这里,还有许许多多憧憬着小康梦的“彭双明”,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,以高昂的姿态、自信满满地奔跑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,辛勤耕耘、踏歌奋进……(渭南日报 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张勇)